在新聞行業的江湖里,
編導專業藝考生想要做好新聞采訪與編輯,精準定位新聞媒介受用群體是關鍵的一招。這就好比廚師做菜,得先知道食客的口味偏好,才能做出讓人贊不絕口的佳肴。然而,這個定位過程可不是簡單地貼幾個標簽,而是一場需要深入洞察、敏銳感知的探索之旅。
先來說說那些傳統的定位方式。以往,大家常常按照年齡、性別、地域這些基礎維度來劃分受眾群體。比如,面向年輕人的新聞,內容可能更偏向娛樂、潮流;面向中老年群體的,可能聚焦民生、健康。但這種方式在如今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下,顯得有些捉襟見肘。現代社會,人們的興趣愛好、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越來越個性化,僅僅用這些傳統標簽,很難真正抓住受眾的心。

以短視頻平臺上的新聞賬號為例,有個叫“街頭說事兒”的賬號就另辟蹊徑。他們沒有把目光局限于某一年齡段或某一地域的人群,而是瞄準了那些對城市生活百態充滿好奇的人。這個賬號的主創團隊發現,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,很多人雖然每天行色匆匆,但內心都渴望了解身邊發生的有趣故事和新鮮事兒。于是,他們的新聞采訪聚焦在街頭巷尾,編輯的內容也是以接地氣的城市生活故事為主。無論是菜市場里攤主的創業經歷,還是社區里的鄰里互助故事,都被他們搬進了新聞中。這種獨特的內容定位,讓他們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粉絲,其中既有二十多歲的上班族,也有四五十歲的社區工作者,甚至還有一些學生群體。他們打破了傳統的受眾定位模式,用獨特的視角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受用群體。
再比如,在一些小眾文化領域,也存在著極具潛力的新聞受眾群體。漢服文化近年來逐漸興起,相關的新聞需求也日益增長。有個專注于傳統文化新聞的團隊,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漢服愛好者這個群體。他們不僅報道漢服的設計、制作工藝,還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故事。在采訪中,他們找到漢服設計師、制作匠人,以及那些熱衷于穿著漢服參加各種活動的愛好者,傾聽他們的故事。編輯新聞時,采用圖文并茂、視頻展示等多種形式,生動地呈現漢服文化的魅力。這樣的新聞內容,精準地滿足了漢服愛好者對行業動態、文化知識的需求,也吸引了不少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“圈外人”。這個案例說明,從小眾文化入手定位受眾群體,往往能開拓出一片新的新聞天地。

除了關注興趣愛好,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需求也是定位新聞受眾群體的重要依據。在疫情期間,很多人面臨著居家隔離、工作生活節奏被打亂的情況,心理壓力增大。這時,一些媒體推出了以心理健康、居家生活指南為主題的新聞內容。他們采訪心理咨詢專家,分享緩解焦慮的方法;邀請美食博主、健身達人,提供居家烹飪、運動的技巧。這些新聞內容針對的就是處于特殊生活狀態下,有著特定心理需求的人群。通過滿足他們的需求,這些新聞收獲了大量的關注和好評。這告訴我們,關注社會熱點事件對人們生活和心理的影響,找到有共同需求的受眾群體,也是一種有效的定位方式。
對于編導專業藝考生來說,在定位新聞媒介受用群體時,自身的專業優勢也能發揮很大作用。藝考生有著獨特的藝術視角和創意表達能力,可以將這些優勢融入新聞采訪與編輯中,吸引特定的受眾群體。比如,在采訪中運用電影化的拍攝手法,通過鏡頭語言營造氛圍、講述故事;在編輯新聞時,采用更具創意的排版和剪輯方式,讓新聞更具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。這樣的新聞內容,會吸引那些對新聞呈現形式有較高要求,喜歡新穎、獨特表達方式的受眾。
要想精準定位新聞媒介受用群體,還得學會傾聽受眾的聲音。可以通過社交媒體、評論區、問卷調查等方式,與潛在受眾進行互動,了解他們的需求、意見和建議。就像一個美食博主會根據粉絲的反饋調整菜品一樣,新聞創作者也要根據受眾的反饋,不斷優化新聞內容和定位。比如,某個新聞賬號原本專注于科技領域的深度報道,但通過與受眾互動發現,大家更希望看到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技科普內容。于是,這個賬號調整了內容方向,增加了科普類新聞,結果吸引了更多的受眾關注。
定位新聞媒介受用群體是一個不斷探索、嘗試和調整的過程。編導專業藝考生在新聞采訪與編輯中,要跳出傳統思維的局限,關注小眾領域、受眾的多元需求,發揮自身專業優勢,積極與受眾互動,這樣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受眾“藍海”,創作出有價值、受歡迎的新聞作品 。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,只有精準定位受眾群體,才能讓新聞在眾多信息中脫穎而出,真正走進人們的心里。
說明: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(QQ:1624823112),萬分感謝!